董宇輝對談余華:這6個人生真相,一定盡早讓孩子知道!
分類: 最新資訊
潛能詞典
編輯 : 潛能
發(fā)布 : 09-13
閱讀 :162
作者:主創(chuàng)團·瑾山月9月2日,作家余華,做客東方甄選,與董宇輝進行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對談。兩個小時的直播中,他們談笑風生,從余華的一本本著作,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人應該如何排解孤獨;怎么面對挫折;如何跨過命運里的一道道坎兒;又怎么抵達內心的幸福。人生是一趟不可逆行的旅程,無論是誰,都要經(jīng)歷成長的痛,離別的苦,受挫的難……尤其是人生之初,懵懂無知之際,更容易誤入歧途,也就更需要前輩們的指點。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對談中,董宇輝會一次次問及,如何對孩子們進行引導。不少家長聽后,直呼“董宇輝簡直是我的互聯(lián)網(wǎng)嘴替”, “生活的真相,孩子越早知道越好!”“我終于明白孩子的問題出在哪里了” ……其實,成長的路并不好走,孩子會困惑,家長會迷茫。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正困于眼前的一地雞毛,這場對談或許可以幫你們走出困局。關于社交:“找樂天派的朋友,最重要”對談中,余華談起了他和莫言、史鐵生的一件趣事。幾十年前的一個冬天,恰逢春節(jié)放假,他們三人和幾個朋友,組局打牌。每當史鐵生僥幸取勝,他就一邊放聲大笑,一邊喊著“我是力挽狂瀾啊”。余華回憶,“當時鐵生坐在輪椅里,但他那股高興勁,幽默感,特別有渲染力!”董宇輝聽罷,也十分感慨,便問道:“余老師,能不能給年輕人一點交友建議?”余華沉思片刻,很篤定地說:“我就一個原則,愉快。”家庭是人不可選的宿命,而朋友卻是可以選的命運。結交樂觀積極的人,你也會活成一枚小太陽;和悲觀陰郁的人在一起,生活也必將負能量爆棚。這并非成年人才應頓悟的社交真相,對孩子們而言,也是越早知道越好。家門之外處處江湖,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兒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魯?shù)婪蛟缇徒衣哆^:“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有些時候,甚至超出了父母的影響力。”所以,孩子們也要學會“擇善而交”,遠離傷害自己的“毒友誼”。關于學習:“做遠比想重要”寫作文,想必是不少家長和孩子都頭疼的事。對談中,董宇輝就替大伙請教了一下,怎么提升寫作水平?本以為,余華會說出什么“獨家秘訣”,沒想到,他大笑著說:“別管構思成什么樣,先動筆寫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越寫越有感覺。”老話說,鐵匠無樣,越打越像。學習是一條探索之路,在這條路上,最忌腦子里想翻天,腳下卻邁不出一步。想想我們的孩子,也經(jīng)常是“想得多,做得少”,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試錯。這個時候,做父母的,要從背后輕輕地推他一把,告訴他:大膽去做。商業(yè)大佬李開復,打小是出了名的“搗蛋鬼”。但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母親王雅清,反而很支持兒子的各種“惡作劇”。拆卸鐘表、組裝電器、研究電話信號、制作手工模型……當李開復把知識運用在生活中,才發(fā)現(xiàn)學習是那么有趣、那么實用。別困住孩子的手腳,更別讓他們陷入像我們一樣的精神內耗。學以致用,讓書本中的知識,在做事中,轉化成滋養(yǎng)人的力量。關于獨立:“摒棄路徑依賴”一次去朋友家,她女兒想喝鮮榨果汁。朋友忙著招待我,就讓孩子自己榨,并把榨汁機的操作方法,仔細說了一遍。步驟很簡單,稍微一記就行。但女孩卻直接說:算了,還是等你有空再弄吧。這孩子倒不是懶,而是對媽媽產生了一種“路徑依賴”。凡事不想做主,不愿做決定,喜歡逃避,懶得有主見……這樣的孩子,漸漸沒了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會變得毫無亮點。這就像對談中,余華說的“擺脫不了路徑依賴,人只會越來越平庸。”而孩子的人格養(yǎng)成,最需要獨立完成。別再對孩子說“你還小,這些事不用你管”了,用生活中的具體事,讓他們多練練手。會做的家務就去做,能做的決策就自己定,想做的事嘗試一下,跌了跟頭就自己爬起來。一個孩子,只有擺脫依賴,才不會被生活的慣性,推上父母走過的老路。而人,只有走上自己想走的那條路,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關于孤獨:“獨處,是與自己的對話”在網(wǎng)上,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很痛心。她說,女兒為了合群,竟然和同學玩一款“寵物和主人”的游戲。女兒扮演“聽話”的狗,只要同學一聲令下,她就跪在地上學狗叫。媽媽不止一次勸她別那樣,可女兒卻說:“寧愿當小狗,也不想一個人待著。”人都害怕孤獨,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最擔心的,或許就是被同學孤立。對談中,董宇輝說起了《在細雨中呼喊》里,少年孫光林的故事。升入中學后,為了排解孤獨,孫光林做起了“校園紅人”蘇杭的小跟班。往日里,蘇杭根本不拿正眼瞧他,但有一天,竟主動招呼他去操場。孫光林樂呵呵跟了過去,誰曾想,卻被一群人拿著鞭子抽打,像驅趕牲口一樣。他身心受到重創(chuà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幡然悔悟:“人不應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應該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生活。”借由這樣故事,余華也給出了孩子們一點獨處的建議:一個人待著時,可以看小說、寫日記、看場球賽,或是大街小巷溜達著看看風景。他說,獨處,是與自己的對話。而善于獨處的孩子,往往能更專注、更自律,更能穩(wěn)住心性。關于挫折:“學會與人生的苦難和解”對談時,董宇輝說起當年讀《活著》的感受。他說,第一次看《活著》,是在某個圖書館。他一個人蜷縮角落,哭著看完主人公福貴的慘痛人生,難受到像被砸暈了一樣。他不明白:命運,怎么會折磨一個人到那種地步。而余華告訴他:挫折、苦難、不幸,本就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想想我們自己,誰沒碰到麻煩,經(jīng)歷過意外,飽嘗過失敗的滋味?但你再看看大伙,又有誰會輕易地被苦難打敗,向命運投降。人生的真相就是,沒有誰的日子一帆風順,但你總有辦法渡過難關。就像對孩子們而言,中考高考都是坎兒,人際關系也有苦惱,家境出身、資質天賦或許也沒有優(yōu)勢,但只要養(yǎng)成“反脆弱”體質,孩子們也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這不是哄騙孩子的瞎話,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畢竟,與生活的不如意和解,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關于自我:“不要活成別人的小木偶”對談中,余華還說起了一件趣事。小說《第七天》出版后,他的日子可謂“冰雪兩重天”。一撥人把《第七天》批得體無完膚,說他是江郎才盡吃老本。另一撥人,卻給了很高的評價,溢美之詞幾乎又把他捧上天。起初,余華隨著外界評論,心情起起伏伏,過得患得患失。可后來他想明白了,何必在于別人怎么說。關于這點,董宇輝也深有感觸。東方甄選爆火前,他被貶低過、輕視過,后來“紅了”,也被人追捧過、看重過。一路走來,他穿過谷底,越過高峰,才明白,人要為自己而活,不能成為外界的小木偶。他對孩子們說:咱不能因為幾句表揚就沾沾自喜,也不能為了幾句否定就自暴自棄。人生的路很長,成功有時,失敗有時,風光有時,黯淡有時。而我們從小就要練習的,除了習題集上的題,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一位家長,看完直播后,在留言區(qū)問:“到底什么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有個回答很動人: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幸福的能力”。是啊,終其一生,不論富貴貧賤,功過得失,感受到幸福的人,才是最后的贏家。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小宇宙。他們可以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也可以過好一個人的日子;可以做得比想象中更好,也可以跑上自己的賽道;可以接住命運拋來的任何一種挑戰(zhàn),更可以活成自己人生的主宰。那就讓我們認清生活的真相,和孩子們一起拼盡全力去成長,與最美的人生不期而遇。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