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考古如何走向世界:拾取遺落的文明碎片
分類: 最新資訊
潛能詞典
編輯 : 潛能
發布 : 03-27
閱讀 :267
2020年底,故宮博物院舉行額“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因疫情原因以“二次元”“人形牌”的方式展示文物,出圈引發關注。這個展覽源于故宮博物院與國內外考古研究機構的合作。近年來,故宮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古陶瓷、玉器、銅器、建筑、美術、宗教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并結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內外重大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保護、保管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成果。3月24日,故宮博物院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媒體通報活動舉行,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紹故宮博物院近年來承擔和參與的對外重大考古調查發掘項目。故宮考古在世界據徐海峰介紹,故宮考古的基本宗旨是在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發展與特點的宏觀課題下,致力于與宮廷相關遺存的考古學研究,利用故宮自身優勢,開展古陶瓷、玉器、銅器、建筑、美術、宗教等方面的考古研究;結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內外重大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保護、保管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成果,促進與國內外考古研究機構的合作。印度帕特南遺址與奎隆重港口遺址考古發掘2014年,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喀拉拉邦歷史研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展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等工作。且根據對中國宋明時期文獻的梳理,以尋找較為明確的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為目標,對喀拉拉邦沿海主要城市或地點的考古遺存進行全面調查。帕特南港口位置示意圖。據悉,帕特南遺址是印度西南沿海地區開展考古工作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遺址。該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時代集中于16至20世紀,即明萬歷時期至清朝末期。出土物以青花、白瓷及釉上彩瓷品種為主,產地為江西、福建、廣東三地,以福建德化窯、漳州窯產品為最多。反映出這一時期是以中國瓷器商品為主的一個貿易高峰期。該遺址的發現為深入認識柯欽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重要節點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徐海峰介紹,對于帕特南港口出土遺物的整理,發揮故宮博物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優勢,在帕特南遺址設立臨時實驗室,開展印度本土陶器的分類檢測和研究工作。促進帕特南遺址各類遺物標本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對不同類遺物的產地和流布進行研究。印度出土的陶片奎隆港口遺址出土文物,特別是中國文物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對該港口的性質和歷史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奎隆港口遺址應為注輦國故里部的一處重要的港口。遺址發現的大批來自中國9世紀以后的瓷器及銅錢,證實了中印間商貿路線經由西南印度的史實,為研究宋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遺址出土的地中海及伊斯蘭等地區的文物,證明其可能是中國與西亞、歐洲、東非等地區間海上交通線的重要節點,為了解10世紀以來印度西南海岸航路提供了重要證據。孔雀藍釉陶瓷殘片中國青瓷殘片阿聯酋考古2017年,經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介紹,故宮博物院與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政府古物與博物館部建立聯系。2019年簽署“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拉斯海馬酋長國古物與博物館部三方協議”。2018及2019年,故宮博物院分別對拉斯海馬酋長國國立博物館1989—1990年發掘出土中國外銷瓷標本,及祖爾法—阿爾馬塔夫遺址(Al-Mataf)出土青瓷器進行整理。2019年,聯合考古隊對阿聯酋拉斯海馬祖爾法(Julfar)遺址保護區內的阿爾努杜德(al-Nudud)和阿爾瑪塔夫(al-Mataf)遺址進行兩次考古發掘工作,并在遺址區進行系統區域調查。阿爾努杜德和阿爾瑪塔夫遺址航拍圖阿爾努杜德和阿爾瑪塔夫遺址示意圖對阿爾努杜德遺址的考古試掘中,故宮博物院利用探溝法對遺址沙丘頂部進行了解剖式發掘。發現自上而下所有地層中均有出土且數量最多的是當地生產的朱爾法陶、阿曼阿里窯白陶和伊朗米納布白陶,出土少量中國外銷瓷、玻璃器和銅幣等。代表性陶瓷品種有明代龍泉窯青瓷。通過此次小規模試掘,對阿爾努杜德遺址地層堆積性狀、成因有了初步了解,中國外銷瓷的出土為認識該遺址性質提供了重要依據,初步推斷該遺址在14至17世紀前半葉,也即中國元代后期至明代后期,與中國有貿易往來,或為人員交流的一個據點。阿爾努杜德遺址出土瓷器阿爾馬塔夫遺址第一季工作發現有石砌墻、灶、灰坑及柱洞等遺跡,出土遺物仍以當地生產的朱爾法陶為大宗;次為西亞釉陶,包括孔雀綠釉陶和熔塊胎陶;另有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生產的陶瓷器,中國瓷器年代集中于明中晚期至清代,另有玻璃器、銅制品及歐洲生產的現代陶瓷器等。“本季發掘的同時,經科技檢測和數據分析,對該遺址區的中國陶瓷特點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一是可將中國陶瓷器輸入該地區的時間定為元代至明早期和明中晚期至清早期兩個大的階段;二是無論是遺址出土還是地面采集的中國陶瓷器,器型器類與時代特征相符,特別是地面采集到了明早期龍泉官樣青瓷和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青花瓷,是明朝官方與該地區交往的珍貴的實物證據,對于了解明王朝與地跨波斯灣南北兩岸的忽魯謨斯王國的關系,對于了解祖爾法遺址在印度洋貿易航線上和波斯灣出海口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徐海峰介紹。阿爾馬塔夫遺址出土瓷器故宮考古在世界為進一步促進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工作,為今后中亞的跨國聯合考古工作做準備,2019年,應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研究所邀請,故宮考古研究所及多家國內考古文博單位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費爾干納盆地奧什地區的遺產地點進行了實地踏查并開展合作交流。經過對各類文化遺存的考察,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圖景有了初步認識。不同時期城市與人口遷移的跡象,反映了交通線路的變遷,為我們探討及研究絲路沿線城市分布規律提供了借鑒。吉爾吉斯斯坦各類文化遺存另外,故宮考古學者還與德國考古研究院合作參與希臘古奧林匹亞遺址的考古測繪工作,較深入地了解了西方考古理念與測繪方法,加深了對希臘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與西北大學合作參與烏茲別克斯坦拉巴特墓地的發掘,共同展現了中國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水平和研究實力,為相關歷史問題的澄清和闡釋提供了重要實證材料。同時,也向公眾分享中烏考古成果,舉辦了“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現場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之文化領域中的重要力量,故宮博物院在中外合作考古項目中,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同時,也加強了故宮考古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