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產到破產!一個春節假期,撕下了多少“有錢人”的面具
分類: 最新資訊
潛能詞典
編輯 : 潛能
發布 : 02-21
閱讀 :173
春節假期還沒有過完,不少人就已經開始擔心信用卡要還不起了,一年難得回一趟老家,親朋好友前面的光鮮亮麗,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最清楚。一年當中,一般是春節前后口袋里最富裕,不僅能提前收到當月的工資,說不定還有年終獎加持,很多人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能回家過個好年。不過,這幾年的經濟行情,大家也都心里有數,獨在異鄉的朋友們日子也不好過,可又不好意思跟父老鄉親們說實話,還是要一如既往,把自己包裝成“有錢人”。按照傳統習俗,過節少不了走親訪友,家里該有的招待也都得配齊,講究的就是一個“吃喝玩樂”,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實力”。都說“花錢如流水,賺錢如捉鬼”,存錢的過程是漫長且痛苦,但花起錢來卻容易得多,不少朋友假期還沒有過完,就已經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不得已還得通過信用卡或者網貸來周轉。等到假期結束,面子和里子都消費光了,又將是新一輪的還債和存錢之路,有時候想想,這樣每年“難為”一次自己,真的有什么意義么?第一,春節人情消費太高。人情債最難還,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每逢春節假期,親戚之間都要來回拉扯,我們身處在人情社會之中,對于成年人來說,春節只是一個儀式,過節如同過“劫”,可能最喜歡過年的只有孩子。孩子們不停地收到紅包是很開心,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慢慢覺醒,紅包不再給家長保管,要自己存起來或者消費掉,可背后都是父母在還債,本質上是花了更多的錢轉化而來。本著以開心為主,大家的消費欲望被進一步釋放,再加上各種喜事都會選擇在假期舉辦,紅包和禮品一個都不能少,每天觥籌交錯,不知不覺就掏空了大家的口袋。第二,假期過于鋪張浪費。在咱們的傳統觀念里,春節期間就要大魚大肉,這樣才顯得家境殷實,親朋好友來自己家里也會倍有面子。過年七天樂,天天都是滿滿一桌子菜,吃多了也會膩,有些菜還不能過夜,結果就是比較鋪張浪費,倒掉的比吃掉的還多,還經常聚會下館子,花得都是積蓄。可過年期間的物價還不便宜,餐桌上的酒和菜花費挺多,硬著頭皮也得買單,實際上平時可能只要一半的價錢就能解決。第三,年后生活還得繼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雖然今年有八天長假,可到了假期末端,很多朋友已經感覺年已經過完了,該啟程回去“搬磚”了,家里還有各種支出在等著呢。要知道,我們在年前都已經把二月份的工資和獎金都領完了,等于手上的錢要一直撐到下個月中旬發工資,這期間還得把信用卡賬單和貸款利息還清。我就在銀行經常看到,不少人在春節期間出現貸款逾期,有些人還真是把所有錢都花光了,導致資金鏈出現了問題,只能通過以貸養貸或者犧牲征信來解決。說到底,我們還是應該適度而為,通透一些比較好,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丟了自己的生活,還會把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給掏空,最終把“虛偽”的面具給撕破。